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Echinocactus horizonthalonius

Echinocactus屬一名由拉丁文echinos(刺)與kaktos(仙人掌)所組成~
直接翻譯就是帶刺的仙人掌~
好像有點像是廢話~
畢竟仙人掌大多數都帶有刺~
所以能獲得本屬名者~
你可以想像它們的刺一定是給予了非常鮮明的第一印象~
本屬與Ferocactus是近緣屬
成員通常有相當密集的刺分布在植株表面~
花朵尺寸也相對較小~ 
果實表面有大量的長毛~
Echinocactus屬另一有趣的特性~
是環境條件不適合種子發芽時~
它會延遲不讓種子當下散落在野地~
等到更好的時機才會釋出種子~
本屬以前的學名一卡車樂樂長~
但經過分類學者努力釐清之後~
大致上只剩6個物種~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物種便是E.grusonii(中文俗稱金琥)~

E.horizonthalonius分布在美國西南部至墨西哥北部一帶~
英文俗稱Turk’s head或者Devil’s head cactus~
意思為土耳其人頭仙人掌或惡魔頭仙人掌~ 
根據theplantlist網站上的資料~
該種有二個變種~
分別為var. horizonthaloniusvar. nicholii~
前者主要在奇瓦瓦沙漠(Chihuahuan Desert)~
後者在索諾蘭沙漠(Sonoran Desert)且只有四個族群~
不過ITIS網站則認為分類上沒有變種之分~
Marc A. Baker在2007年與2009年發表的研究成果中~
透過形態特徵的分析~
支持二變種之間有明顯差異~
是足以劃分為不同變種~
此外他認為墨西哥的聖路易斯波托西州有第三種尚未命名的變種~ 
但其他學者則提出相反看法~
認為var. horizonthalonius其實本身已包含多變的形態特徵~
這些外觀上的差異性導致誤判而成立了var. nicholii~
因此另一派學者認為並沒有足夠證據支持二變種的存在~
雖然不知道未來是否有更強力的證據出現足以提供定論~
這裡先簡單提供二個變種的形態差異~
               (1)var. horizonthalonius          (2)var. nicholii 
株高            10~15公分高                            40~50公分高
株寬            10~15公分寬                            12~20公分寬
刺               刺淺灰色,多少黃或紅色             刺黑色或深灰色
                                                                有些下位刺略紅
周邊放射刺   5~7根                                      5根
中心刺          3:1~5:1下指,彎或近乎直刺        3:1下指,強烈彎曲,黑刺
                                                                 較其他同刺座上者明顯
                                                                 更短
                   2根上指的刺較短且直                2根刺向上彎,顏色略紅或
                                                                 淺灰色
種子             2mm長,3mm寬                         3~3.5mm長,2mm寬

ps.變種var. horizonthalonius種子的長寬描述好像怪怪的~
    但原文資料真的是這樣寫~
    所以就給它直接翻譯:P~
 
整體而言~
本種從海拔600~2500公尺都有其身影~
棲地的土壤是由石灰岩風化而成~ 
年雨量大約僅200~300公釐左右~
生長速度偏緩慢~
有些產地老株被推測可能已經有75~100歲的年齡~ 
但目前尚未有極具說服力的年齡偵測方式能估計之~
本物種是受到保護的物種~
除了採集壓力之外~
採礦業與越野比賽等人為干擾~
也損害到部分野生族群的植株~
但由於它的分布範圍廣大~
遍及數個保護區域~
所以族群數量尚算是穩定~
在紅皮書裡僅列為需要關心注意的等級~

曾有推論認為鳥類可幫忙傳播本種的種子~
但由於果實表面具有刺狀附屬物~
不利被食用~
加上觀察到種子容易直接掉落在親株旁~
所以時常呈現小群生的模樣~ 
乍看之下彷彿是由一株產生多頭分芽而成群~
經過研究後確認中心植株多半是母株~
環繞周圍者則是由母株繁衍的後代植株~
確定本種不是靠動物協助傳播種子~
此外~
它亦被觀察到植株僅在種子適合發芽的狀態下~
才會釋出種子~
符合本屬的特性~

由於當地氣候非常乾熱~
原本以為它也會像一些仙人掌那樣~
躲在有岩石或是矮樹遮蔭的位置~
避免直接在烈日下曝曬~
沒想到它偏好在完全開放的環境中日曬~
尤其是面向北邊的坡地最為顯著~
原產地中有遮陰的地點反而能觀察到的植株極少~ 
這裡奉送上野地照片~
照片旁標示的人名便是拍照的作者~

Photo © Cristobal González







Photo © De_rerum_natura

Photo © Ron Savage

Photo © Héctor Villalón Moreno

 Photo © Héctor Villalón Moreno







從上面照片你應該可以看到大量碎石頭~
同時周圍仍多少有些綠葉的適旱植物(xerophilous plants)~
氣候上是屬於半沙漠的類型~

在栽培上它並不是最容易入門的種類~
記住它的生長非常緩慢~
慢到讓你的栽培成就感快要消失了~
生長期並不會大量耗水~
所以給水需要非常謹慎~
以免植株腐爛~

日照方面~
盡量給予最大量的日照程度~
曬下去就對了啦~
不過台灣的夏季日曬也非常強烈~
在最炎熱的月份時~
若有黑紗網或是能稍微減弱光線強度的遮光板~
便能培養較美觀的植株樣貌~
冬季保持完全乾燥~
無須微量給水~
最低溫可耐受到零下10度~

介質方面你大概已經猜想到了~
若能混入些石灰物質~
能有利植株的生長~
前面也提到本種容易腐爛~
因此最好能減少泥炭土這種的比例~
以粗粒介質為主~
它其實是喜愛肥料的~
所以放幾顆化學合成肥料顆粒在土壤中~
也會有輔助生長的效果~









圖一.唉呦威啊,像南瓜一樣的可愛植株,真是難以抗拒,雖然刺看起來少少滴,但非常堅固,握在手中可是紮實地頂著皮膚,瀏覽外國網站時,人工栽培還選拔出更短刺的植株,日本人更是發揮到最高點,什麼小平丸、花王丸、翠平丸等等,但這些園藝栽培植株的性狀變化相當微妙,外行新手如我看了照片也不會懂啊~


:單莖,球狀、半球狀至圓柱狀,最大可達45公分高,20公分寬,表皮顏色灰綠或似有白霜覆蓋的灰藍綠色,植株頂端為半球狀或平頂,頂端生長點通常有白至淺黃色的細毛覆蓋於其上,集中成一小撮
:5~10稜,通常為8稜,隨著成長會逐漸螺旋狀扭動
刺座:圓形,新生時有白色細氈覆蓋於其上,隨後逐漸脫落
周圍放射刺:5~8根,外觀跟中心刺相似,不會服貼在植株表面,鬆散突出或下彎,顏色粉色、灰色、黃褐色、褐色,多少扁平,有環狀刻紋
中心刺:通常1根,最多3根,1.8~4.3公分長
:在頂端生長點附近發育,花徑5~9公分寬,花色粉紅至紫紅色,柱頭裂片呈粉紅至橄欖綠
花期:春末夏初,有集中在炎熱夏季的趨勢,但若有降雨,夏末約9月仍會再次綻放花朵,中午開放至傍晚
果實:橢圓形,表面有細毛,果實顏色粉紅或紅色,半乾燥的肉質,種子表面粗糙,其直徑約2mm,沿著母株的稜落下在附近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Pecteilis susannae

Pecteilis屬是蘭科成員~
屬名來自拉丁文pectein~
意思為梳子~
描述本屬部分物種的花朵唇瓣上有齒梳狀輪廓~
成員主要分布在南部與東部亞洲~
HabenariaPlatanthera有相近的親緣關係~
本種一度被納入Habenaria屬~
後來因為花蕊等細部結構異於其他Habenaria物種~
於是被重新安排轉移到Pecteilis屬~

它的種小名其實是女子人名Susanna~
她老公是很威的植物學家~
是德國出生的荷蘭人Georg Eberhard Rumphius(1628~1702)~
當時為海軍官校生的他輾轉來到印尼的香料群島(Spice Islands)~
身兼少尉與工程師身分開始研究當地植物~
把採集來的陌生物種種植在小花園內~
進行觀察並記錄下那些植物們~
在42歲的時後可能因為青光眼而失去視力~
他的家人代替閱讀或描述所看到的事物~
協助其繼續研究工作~
但幾年後因為火山爆發~
他的妻子與一名女兒被倒塌的牆壁壓死~
為了紀念這位人生中的第一份妻子與工作上的最佳助手~
他把一種白色的蘭花以自己的妻子為名~
記錄成Flos susannae~
然而生活上給予他的打擊並未停止~
中間曾發生運船沉沒~
導致他的初稿葬身大海~
後來與倖存的另一名女兒重新編寫~
手稿又葬身火窟...真的是歹命 :P~
死前一年才完成他的成果~
但當時的心血結晶~
東印度公司因擔心其他歐洲國家從著作中獲得可用資訊~
被以內容不便公開為由~
直到1741年才重見天日~
他在植物分類上的努力~
促成了只想搞分生基因轉殖的生科系學生看了打哈欠的植物系統分類學~
使其來的傑出分類學家林奈制定了知名的物種二名法~
初步建立了印尼東部的植物誌~
鑑定了約1200種物種~

相信喜愛翻閱日本園藝書籍的人~
都會對日本鷺草Pecteilis radiata有深刻的印象~
唇瓣有如展開雙翅的白鷺鷥~
潔白而雅致的花彷彿夢中才有~
雖然台日之間的交流頻繁~
但日本鷺草一直沒有在台灣市場化~
網拍偶爾有人會團購買日本的球根~
但到最後好像沒幾個人可以穩定栽培日本鷺草~
有什麼栽培難度的問題我不太清楚~
但倒是把某大大割愛贈送的小球給弄爛了~
我也不懂生存在沼澤的日本鷺草怎麼會爛球...囧rz
這種東西在日本甚至還直接種植在水苔裡耶~
好吧再怎麼後悔都無濟於事~
想要種它的念頭需要被轉換一下~
然後小弟崇拜不已的某大大就引進了這款P.susannae~

本種有不少早期標本是在印度被採集到~
它在該國的蒂斯加爾邦與賈坎德邦二地~
仍被傳統治療師當成治療被蛇咬傷的草藥~
所以時常以medicinal orchid的英文俗稱出現在相關網頁上~
其分布範圍相當廣泛~
包括印度、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中國、香港、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
從海拔350公尺的低地到2500公尺高都有過分布紀錄~
因此低海拔的族群相當能適應炎熱的台灣氣候~
獲得了熱帶鷺草的俗稱~

本種是地生蘭花~
所以排水良好的土壤性介質就能輕鬆栽培~
考慮到栽培場地可能是露天環境~
植株會承受多日降雨的情形~
可以使用粗粒的赤玉土拌入植金石或珍珠石等透氣性介質~
增加排水透氣的性質~
本種適合以較大的花盆栽培~
單株可以使用8吋盆~
一尺盆比較容易久濕不乾~
需要更小心控制水分~
也可以混植一些矮小野草與之同生~
協助消耗多餘水分~
能避免介質長時間潮濕~
導致此地生蘭出現爛根問題~ 
不過當然花盆裡有其他野草也會一起消耗施下的肥份XD 
有一好就沒兩好:P~

在不曬傷的前提下~ 
盡可能給予足夠日照~
充足的陽光可以促進枝葉生長~
由於夏季的日曬很毒辣~
依照栽培者環境而定~
可以給予50%的黑紗網遮光~
便可避免曬傷的問題~
同時配合肥料的施用~
增加開花的本錢~
如果都懶得施肥~
可能會像我一樣種了7年都沒看過開花~
(以前用小花盆種所以根系的伸展空間也不足)

它會吸引一些吸食汁液的害蟲~
而且通常是肉眼無法馬上發現的小型害蟲~
尤其在花苞發育的重要時機~
莫名其妙花苞都消掉了 :(
我個人認為可能是薊馬危害~ 
所以可以給予預防性噴灑殺蟲藥劑~
不要等到花芽都黑掉了才想噴藥~
因為一年只有一次的賞花機會早就流失了~
此外由於它是地生蘭~
也會受到恐怖的白絹病襲擊~
所以若栽培者的環境曾有白絹病的病害史~ 
最好也能在連日降雨之後~
預防性對植株附近的土壤投藥~
不然看到植株倒下來有異狀時~
白絹病菌絲早已將地下的器官化為爛泥了~

本種植物很容易長得高大~
包含抽高的花梗可達90~120公分不等~
由於它的莖並不是非常強韌~
容易受到風襲而使植株歪斜~
如果這時候試圖扶正的話~
多半會使地上生長的莖與地下球根一分而二~
直接斷裂~ 
發生這種悲劇時~ 
土壤裡的球根瞬間少了來自葉片製造之營養的支持~
幸運的話還可以收到小小的球根~
至少明年可以再來~
如果沒有球根的狀態下就被風吹斷~
那想繼續栽培的不二法門就是掏出錢來買新的球根吧XD
所以生長達一半高度的時候~
能夠在植株附近立支架協助固定~
減少被風吹歪吹斷此悲劇發生的機會~

由秋轉冬之際它會進入休眠~
若看到原本青翠的植株開始有發黃的狀況時~
這時便停止給水~
地上部分的植株最後將完全枯萎~
留下有大拇指粗徑的長條狀地下根度過冬天~
通常此種鷺草的地下根增殖速度並不算快~
但生長狀況與吸收營養的狀態不錯時~
一株成株可以獲得二條地下根~

這段休眠期間的介質完全保持乾燥即可~
此把花盆收到不會淋雨的位置便可置之不理~
通常在隔年氣候回暖之際~
它的地下根已經在土壤內悄悄發芽~
我多半會在4月中旬檢查一次~
把花盆的土直接倒出來~
若看到球根已經發芽的話~
便重新種植好~
並且給予少量的水分一次~
等到新芽抽出而可以在盆土介質的表面看到新芽時~
這時候再給第二次的水~
避免在尚未確認發芽狀況的情形下一直反覆給水~
因為這時候的植株未能大量吸收水分而將之蒸散耗去~
多次給水可能會導致盆土積濕而使球根腐爛~
等到抽出完整的葉片之後~
便可以依照盆土乾燥狀況而正常規律給水了~
是相當容易照料的植物~













 圖一.圖中植株有90多公分高,所以用粗鐵線彎成U形之後,倒插入介質中,再將植株簡易固定在鐵線上~










圖二.剛開放的前二天,花朵上混有奶油黃的色調,大致上第三天開始就整朵潔白化,單一花序大致上5~7朵花左右,由於它的花很大,開花時相當耗費養分,所以當年的休眠球size可能會因此有點"減產",建議開花前後都持續補充肥份~













 圖三.花朵中心位置的細部有一對三角形半透明的構造,挺有趣滴,開花時已經是秋天時分,大概下午5點半過後就蹦出茉莉混合香蕉的濃郁氣味,站在附近便可以嗅得由微風帶來的香氣,然後回到大白天時刻則再度恢復快沒啥香氣的狀態,即使鼻子靠近聞也只是極弱的殘留香氣,晚上又再度復活釋出大量香氣,花序的觀賞壽命可以超過一周,但炎熱的秋老虎日曬很容易使白花有曬焦情形,所以美麗的狀態大概就是剛開花那5天左右最完美~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Gymnocalycium bodenbenderianum?

仙人掌的世界是如此撲朔迷離~
大自然的複雜又怎能三言兩語就解決?
畢竟連劇情簡單的婆媽韓劇~
都可以換批演員再上演老套故事內容~
(丈夫外遇於是老婆自立外出工作竟然被年輕有錢帥氣小夥子看上但夫家不願讓她離婚but丈夫被小三弄得喘不過去回頭發現元配老婆真是好但無奈老婆的心已經跑了只好放手終於離婚)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守殿玉~
本來也是為了寫品種名牌而查網路資料~
雖然賣家有提供學名但我就是想查證一下~
不查則已一查驚人-人定勝天-天上人間-間關鶯語花底滑....接龍夠了哦:P
憑著熟練的查學名技術~
反正幾個主要網站看一看~
很快就得知目前認可的學名~
問題本來應該就此解決了~
但because我看到其他大大貼仙人掌的圖片~    
有著截然不同名稱與學名
但植株對我而言實在很雷同~
根本不知道怎麼分辨...囧rz 好吧刺的模樣是有一點點點不同~
但感覺不至於是不同物種 :P~
而且弄得我好想買啊=.=" (這才是重點吧?)
只是會不會又買到一樣的東西?

Gymnocalycium屬內分類混亂的程度跟它受歡迎程度一樣很大~
底下就是混淆我的那些仙人掌之名稱~
Gymnocalycium asterium 鳳頭
Gymnocalycium bodenbenderianum 怪龍丸
Gymnocalycium ochoterenae 武勳丸
Gymnocalycium riojense 守殿玉(歐洲網站常用此學名)
Gymnocalycium stellatum 守殿玉、新鳳頭 
Gymnocalycium triacantum 三刺玉
光是叫做守殿玉的物種就有二個~
把這些學名拿去google~
搜尋結果都會反覆出現褐色或灰綠色表皮的圓扁仙人掌~
不過刺的特徵多多少少有點不同~
但也多多少少都有相同~
(又不是在繞口令XDDDD)

接著就是精彩的學名大變動~
結果如下~
G.asterium => G.bodenbenderianum
G.ochoterenae <=> G.bodenbenderianum
G.riojense => G.bodenbenderianum
G.stellatum  <=> G.platense <=> G.bodenbenderianum
G.triacanthum => G.riojense => G.bodenbenderianum
有沒有覺得每個學名最後的歸處都有點眼熟?
因為一直重複啊 :P~
但重點來了~
看一下上段是不是有三個黃色雙向箭頭?
上頭了學名大變動並不是各家一致通過無異議~
黃色箭頭二端的學名代表不同網站之間有相異結果~
(1)根據ITIS網站~
    G.ochoterenae是有效的物種學名~
    但根據cactusinhabitat網站~
    它是G.bodenbenderianum的異名~

(2)根據ITIS網站~
    G.platense是無效的學名~
    該網站反而認為G.stellatum才是有效學名~
    根據theplantlist網站~
    G.platense是有效的~
    根據cactusinhabitat網站~
    G.platenseG.bodenbenderianum的異名~

(3)根據G屬專家Graham Charles的看法~
    這幾個剛剛就讓你暈頭轉向的學名~
    還有令人更無所適從的觀點~
    G.bodenbenderianum
          G.occultum
          G.pilziorum
          G.riojense <=
    G.ochoterenae
          G.intertextum
          G.vatteri
    G.quehlianum
          G.asterium <=
          G.obductum
          G.stellatum <=

    在日本網站同樣被稱為守殿玉的G.riojenseG.stellatum~
    被Graham Charles放到不同物種的名下作異名處理~
    G.ochoterenae並沒有被合併到G.bodenbenderianum下~
    由於G.platense尚未被決定該擺在哪裡~
    所以沒有出現在這幾個物種的異名當中~

(4)cactusinhabitat這網站很愛搞統一~
    把這幾個令人混淆的物種通通當作G.bodenbenderianum~
    原因為何呢?
    觀點是判定來自野地觀察~
    推測G.ochoterenaeG.bodenbenderianum最西南端的延伸族群~
    在Cañada Larga一地~
    可同時觀察到二種看似不同物種的仙人掌~  
    其植株彼此一左一右相伴而生~
    故該網站提供見解認為是同一物種~
    至於植株外觀上變化的原因~
    推測是植株處於不同的發育階段~
    概念有點像是毛蟲變成蝴蝶那樣~
    不同生長階段的外觀有著微妙變異~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不同生長階段竟然會產生外觀變化?
但畢竟人家親自走訪原生地調查~
看過不少野生植物的模樣~
不像我們只憑著手上幾盆花就想鑑定物種~ 
我猜如果有新的證據出現~
或許又有大合併或是重新分家的情形~
呼呼...打字到這邊我自己都累了 :P~
很多栽培者認為自己手上的植株~
跟野生G.bodenbenderianum相差那麼多~
怎麼可能是同一物種?
我只能說這確實有可能~
植物被繁殖出售的過程~
也一直被人的審美觀往特定的性狀去篩選繁殖~
將其所愛好的性狀盡可能往極端的方向發展~
尤其刺的特徵更是選拔的重點~
人工繁殖的植株自然會與原生植株的外觀不同~
就目前而言~
由於部分學名已經勢必要合併~
只是合併規模與方式有點不同:P~
本篇文章開頭提到的數個學名所搭配的日本漢名們~
原本有著能代替拗口難記的拉丁學名的用途~
但如今已經失效~
而只能描述一或二個物種之內不同個體的俗稱~
一根刺的植株就是一本刺~
三根刺的植株要說是三刺玉也通~
當然這可能不是最後定論~
咱們還是靜觀其變~ 
這裡順便奉送上野生植株的照片~
來源是www.cactusinhabitat.org~
著作權為拍攝人所有~













圖片特定選了有不同變化的植株~
看起來有些植株之間的差異真的不小~
但再提醒一次~
這些個體可以在同一的棲地內觀察到哦~
至於它們是否同種呢~
這個問題交給分類學家去煩惱吧~

Gymnocalycium屬生長在南美洲~
物種大本營在阿根廷~
一部分擴及至附近的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與烏拉圭~
拉丁文gymnos是裸的意思~
kalyx則是花萼的意思~
直譯就是赤裸裸的花萼~
描述花蕾表面並沒有任何毛或是刺的構造~
本文裡提到幾種容易混淆的種類~
雖然分類問題尚未有大家都滿意的結果~
但栽培上倒是相當一致~
G.bodenbenderianum這類群的都是夏季生長~
相當容易栽培~
它們生長速度並不是非常快~
但根系相當強壯肥大~
所以表面上植株看起來沒有特別大株~
實際上根系容易竄滿整個花盆~
最好每年都能換盆~
本身偏好弱酸性的介質~
因此調配介質時勿拌入石灰成分~
充足水分有利加速生長~
但小心過度給水導致腐爛~
此外在不曬傷的前提下~
充足光線能促進開花~
尤其年紀即使輕的植株也很容易看到開花~
施肥時以偏重鉀肥的複合型肥料即可~
隨著日照強度提升~
植株也容易呈現近乎褐色的外觀~
但小心這也是快瀕臨曬傷的程度~
雖然此群植物能忍受強烈的日曬~
但有下午遮陰或是被減弱的日光是最適合它們的~
冬季休眠時可完全斷水~
最低可忍受到零下5度的低溫~
它們有著仙人掌常見的病蟲害問題~
例如紅蜘蛛與介殼蟲等~
通風良好的環境搭配粗粒介質~
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機率~
如果需要用藥~
仍是就附近專門的農藥行詢問~
請業者推薦適合的藥劑~
播種種子的適溫是21~27度~
通常1~2周就可以順利發芽~
幼苗不能直接受到日照~
幼株的悶養時間也不建議悶太久~
感覺幼苗的狀況穩定之後~
在2周內逐步打開透氣~
通風的狀態可以促進幼苗紮根~









圖一.買來時的學名是標示為G.ochoterenae,但這個學名該不該被合併入G.bodenbenderianum我也不知道,不過看到其他網拍上賣的怪龍丸,跟我買的守殿玉好像沒太多差異~









圖二.圓圓扁扁的外觀,真的好Q,而且刺不會直接傷人,怎麼會有這麼人性化的仙人掌啊:D~


這裡附上分類的性狀
--我是分隔線--
G.bodenbenderianum
:單生,扁圓盤狀,2~3公分高,8公分寬,表皮褐色至灰綠色,地下根系非常壯大多汁
:11~15稜,每個刺座的下方,都有顯見的下巴狀突起
中心刺:無
周圍放射刺:3~7根,最長1公分,鋒利而粗大,略後彎,不會直接刺傷人,顏色黑褐色,隨時間轉變成灰色
:近中心生長點頂生,3.5~6公分長,顏色白至淺粉紅,深處的花喉略紅,內輪花被批針線狀,外輪者則附有青褐色的鱗狀構造
花期:夏季至初秋
果實:藍綠色,卵形,約1公分寬,2公分長(有時可更長)

G.ochoterenae
:扁平,褐色至橄欖綠,灰綠色,3~4.5公分高,8公分寬,人工栽培時可呈群生模樣
:9~12稜(最多16稜),外觀寬扁,偶呈瘤狀隆起
刺座:圓形至橢圓形,初生時有細氈毛,但很快就脫落了
中心刺:通常缺乏
周圍放射刺:通常3根,有時1~5根不等,極少到7根,硬針狀,筆直或朝球體些微彎曲,刺針向下指或梳狀放射排列,顏色褐黃色或白黃色,刺針尖端顏色較深,1~1.5公分長,極少到2.2公分長
:漏斗狀,白色,花喉淺粉紅色,3.5~5.5公分長(極少到6.5公分),3.5~5.5公分寬
果實:桶狀,綠色或暗紅色,1.5~2公分長(偶爾3公分),1.5~2公分寬

G.stellatum
:表皮暗灰褐色至橄欖綠,扁平球狀,7.5~10公分寬,生長初期單莖,隨著時間發育可群生
:7~11稜,扁平,刺座之間沒有明顯的下巴狀隆起
:3~5根,深褐色,隨著時間變成灰色,蜘蛛腳狀分布,短而直或微彎,同一刺座上的刺彼此平坦展開而不順著莖服貼,但多半不朝外指,不會直接刺人
:乳白色,花喉暗紅色,可達6.5公分長,4.5公分寬
花期:晚春,花朵持續開放可達12天
果實:圓柱狀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Parodia crassigibba ?

叫好不叫座的菜市場仙人掌系列~
今天又要來解開其中一種的身世之謎了XD~
主角是一盆被業者稱為芍藥丸的仙人掌~
小弟在三盆100元的低價區買到~
耳聞這類廉價仙人掌很容易大混血~
時常會買到有點不太符合典型特徵的仙人掌~
當小弟開始找它的學名時~
感覺我買的植株有點怪~
因為網路照片的植株裡那些刺完全伏貼在植株表面~
我買的植株卻不是所有的刺都完全伏貼~
每個刺座都有一根突出而下指的長刺~
有些網拍幫這樣的植株取了個名稱: 長刺芍藥丸 
是不是又買到了混血兒了?

於是乎前往google廟拜神求解~
找到一些看起來有點類似的物種~
這裡列出它們的學名與日本園藝漢名~
Notocactus apricus 河內丸
Notocactus arachnites 彩綉玉、眩美玉
Notocactus crassigibbus 海神丸
Notocactus uebelmannianus 芍藥丸、堇丸
Parodia concinna 美裝玉
這下可麻煩了~
同一個名稱之下~
可以找到有不同變化的個體~
把幾種不同名稱的學名一起比較~
找到的照片卻又有些共同類似的特徵~
這鑑定的問題深深困擾著我~
比錯過緯來日本台的火力全開大胃王還要困擾(大誤)~

查詢了學術資料庫之後~
發現問題終於可以稍微簡化一下~
N.apricus => Parodia concinna
N.arachnites => Parodia werner => Parodia crassigibba
N.crassigibbus => Parodia crassigibba
N.uebelmannianus => Parodia werner => Parodia crassigibba
所以濃縮成只剩下二個原種了~
這裡先來看一下野生植株的照片~
以下生態照片自www.cactusinhabitat.org下載~
由於沒有標記拍攝者人名so我不知道作者是誰~
反正版權就是先屬於拍攝者所有~
首先上場的是P.concinna~














第二棒上場的是P.crassigibba~















第一眼的感覺~
大概就是P.concinna的刺多的誇張~
尤其在它的莖頂有密集成叢的刺針群~
每個刺座的刺都數量不少~
刺也不是盡量伏貼在體表的模樣~
P.crassigibba的刺則是每個刺座的數量比較少一點~
同時也比較服貼在體表~
但仔細看P.crassigibba的刺~
多多少少還是會出現比較不聽話的刺~
從原本朝下的方向稍微舉起~

但這是野生的植株所給的印象哦~
如果你去查人工栽培的P.concinna~
也會找到刺針們伏貼在植株體表的照片~
莖頂也多半不會有誇張的密集刺針小叢了~
某些網頁當中~
P.concinna的少刺個體被冠上變種的學名~
然而又有其他網頁認為那個少刺變種的學名~
單純只是P.concinna的異名~
目前學術資料庫沒有認可的P.concinna變種名稱~
倒是有subsp. agnetae與subsp. blaauwiana二個亞種~
這二個變種的照片比較少~
但用google胡亂看照片之下~
(前提是圖片裡植株的變種鑑定是正確的話)
P.concinna亞種的刺皆沒有特別伏貼~
仍然又多又密看起來有點可怕~
可見辨認亞種的重要依據並非在於刺~
應該是它們的花或果實為主要依據~
但我的求知精神到這裡就告一段落~
如何辨認P.concinna二個亞種不在這次的功課範圍內~
因為小弟的植株似乎比較偏向P.crassigibb的特徵~
當然是否為混血兒也只有基因鑑定才會準~
但誰會沒事花上萬元去幫個一盆40元的仙人掌做鑑定XD? 
目前能供眼睛能辨認的表形特徵只有刺~
等以後開花再進一步確認~
不過老實說如果是純正原種我反而會比較訝異~
因為仙人掌受到栽培者歡迎之後~
因應市場需求而大量快速生產的過程中~
其實相當不容易保持原種血統~
有些種子生產商甚至是刻意生產雜交種子~
透過有性生殖將不同物種之遺傳物質重新組合~
找出有趣的重組性狀~
花色或是刺的模樣被改變也曾是栽培收集的樂趣之一~

Notocactus的notos有南方的意思~
kaktos就是仙人掌的意思~
簡單直說就是南方的仙人掌~
原本這N屬的成員多半生長在草原~
自然棲地中受到部分遮掩~
並非完全曝曬在日光下~
它們對肥料的耐受度比一般仙人掌更大~
大約上個世紀的90年代中期開始~
Notocactus屬的物種被搬移進入Parodia屬~
Parodia一屬名是紀念義大利籍的博物學家Domingo Parodi(1823~1889)~
他的早年生涯是醫學藥劑師~
對化學相關知識相當熟稔~
因為工作關係而在拉丁美洲地區活動~
這段期間他與瑞典植物學家Eberhard Munck一起活動~
採集了不少植物~
對巴拉圭的植物分類有傑出貢獻~

Parodia屬囊括了以往Eriocactus、NotocactusWigginsia三屬的成員~
目前約有50個物種~
成員分布在阿根廷、秘魯、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和烏拉圭~
回頭看Notocactus名稱的原始意義~
正呼應了它們的地理分布:南方的仙人掌~
至於Eriocactus、Notocactus二屬內已經沒有被認可的學名了~
算是變成空殼了(茶)~

P.crassigibba是巴西特有的物種~
集中在里奧格蘭德州海拔300公尺以下~
原生地是平坦的岩石地形~
因為與當地居民農業活動的範圍大大重疊~
已有80%的棲地受到開發~
野生族群急速下降當中~
在原生環境當中~
開著紫花與黃花的植株相鄰而居~
黃花植株的數量在某些族群內甚至多於紫花者~
但黃花的性狀並沒有成為本種的代表性花色~
而是一度被冠上P.werneri var. flaviflora的名稱當作變種處理~
植株生長相當快速~
根系發育旺盛~
最好每年都重新換大一點的淺盆栽植~
對仙人掌常見的病害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體質堪稱強健~
因此也可被當成砧木嫁接其他仙人掌~
它喜愛弱酸性的土壤pH值~
所以栽培時介質內勿拌入石灰質成分~
對水分的需求也比一般同類略高~
冬天的時候仍可以保持微量給水~
避免介質過乾而使根部萎縮~
肥料以偏重鉀素的複合肥料為佳~
冬天休眠時的氣溫最好能維持在5~15度之間~
但可以短暫忍受零下4度的低溫~
植株偏好有遮陰或是強度被減弱的日光~
避免夏季直接曝曬烈日~
在不曬傷的前提下~
越充足的光線能促進開花~
常見的蟲害有紅蜘蛛與介殼蟲~
可向農藥行請教並施用正確的藥劑驅蟲~

即使時至今日~
仍有不少網頁沿用過去舊學名~
因此有興趣找資料的人~
不妨多使用各種舊名~
可以找到更多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
許多網頁提到芍藥丸時~
種小名都是這個ubelmannianus~
而不是學術資料庫的uebelmannianus~
不知道原因為何?
當然仙人掌愛好者可無須過度理會學名~
這個世界上人類只有一個學名~
但不同種族之間樣貌的差異卻再顯然不過~
故即使本群仙人掌的學名大合併~
也不代表P.crassigibb只有一個樣貌~








圖一.若不是每個刺座都有一根不聽話亂翹的長刺,就非常符合芍藥丸的典型模樣...哦應該要稱它是海神丸~









圖二.不知道有沒有無刺或超短刺的個體,如果有的話一定很可愛~


這裡附上分類的性狀
--我是分隔線--
P.crassigibba
:12公分高,17公分寬,多半單莖生長,偶有分芽,表皮為亮草綠色或亮深綠色
:12~16稜,多少有下巴狀隆起
刺座:大而呈圓形,外觀略為淺凹,其上覆有白色或乳白色氈毛
:平坦伏貼在植株表面,成環狀排列,但略有下垂指地的趨勢,顏色白至灰色,刺的長短不一,介於1~3公分之間,通常缺乏中心刺,而周圍放射刺之排列有如六腳蜘蛛,每個刺座都會有一根刺指著植株正下方
:花朵直徑約5公分,最大可達7公分,短漏斗狀,花瓣有光澤,有黃色、酒紅、洋紅、深紫紅,花朵時常成群排成如戒指環狀
花期:春末夏初~

P.concinna
:3~10公分高,4~10公分寬,單莖生長,呈扁球狀,表皮為有亮澤感的淺綠色或深綠色,頂端生長點略為凹陷,而此位置可觀察到明顯隆起的疣與稜的排列模樣
:稜數多是本種的特徵之一,其數量約16~20個左右,同一排稜上刺座之間,其間隔有明顯的小突起
刺座:新生刺座覆有白色氈毛
周圍放射刺:9~25根,長度0.5~0.7公分長,密集排列而顯得彼此交錯
中心刺:1~4根,最多6根,長度1~2公分長,其中一根最長,其可達5公分,該刺時常下指,但亦可能朝其他方向
:花朵直徑約5~8公分,相當大朵,花形漏斗狀,花瓣顏色為有透明感的淺黃色,花瓣尖端沾染些許紅色,外圍花瓣略窄,內輪花瓣略寬,花朵生長在植株頂端,花量1~5朵左右,柱頭是猩紅色
花期:春季~

什麼!?
你還覺得不夠?
本文附上P.concinna的栽培說明~
保證讓你眼睛看到脫窗XD
該物種容易自根栽培~
鬚根發育相當旺盛~
適合淺盆栽培~
但並不需要每年翻盆重種~
其原生環境相當乾燥~
冬季低於10度便進入休眠狀態~
休眠時最好完全斷除水分~
若環境保持非常乾燥時~
可以忍受到零下5度的低溫~
此外若水分管理不慎~
相當容易腐爛死亡~
尤其是成株大球非常容易發生此問題~
故通風良好的環境是必備條件~
否則施用再多殺菌劑都是枉然~
因為原生自貧脊土壤~
對肥料濃度很敏感~
施肥時以低氮高鉀為主~
但濃度需要比建議用量再多稀釋一倍~
施肥多時植株生長快速~
但有外國花友提到大量施肥的植株反而容易染真菌疾病死亡~
對光線需求量大~
盡量接受陽光~
以免生長不良或外觀徒長變形~
本種容易吸引害蟲~
介質採用大量粗粒礦物能降低害蟲入侵的機率~

好啦~
你累我也累~
睡覺去~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Stenocactus multicostatus ?

這篇文章的動力起點是在下買了盆仙人掌~
業者告知該株植物稱為千波萬波~
不疑有他便自行寫了名牌插在花盆裡~
還假裝很專業有附上拉丁學名~
結果一場美麗的錯誤就這樣開始~
如果用中名"千波萬波"搜尋找資料~
很快就會找到它的拉丁學名~
該種最早在1898年以Echinocactus multicostatus的名稱正式出道~
(Echinocactus屬最知名的植物便是金琥Echinocactus grusoni)
後來轉至Echinofossulocactus屬~
Echinofossulocactus可以拆解成三個部分~
echino(針or刺)、fossula(淺溝)與kaktos(仙人掌科)~
因此直譯就是一種有淺溝又很刺的仙人掌~
接著又來到Stenocactus屬~
Steno意思是狹窄的~
描述這群植物外表那些薄而呈波浪狀的隆脊~
目前很多網頁仍沿用Echinofossulocactus屬名~
所以要找資料可以變換一下二種屬名~
便能找到更多(越看越糊塗)的資料~

溝狀結構的植株賦予了這群植物相當獨特的外觀~
西方國家的人直呼該類群為腦狀仙人掌(brain cactus)~
人們看待生物因演化所帶來的改變時~
時常認為變化是對物種的生存有益(或無害)~
而一般仙人掌的圓鼓外形也有一套解釋~
即此種外觀能用最少的表面積貯存最大量的水分~
同時減少水分從體內蒸發的程度~
那麼Stenocactus屬的植物是吃飽太閒才故意長這樣嗎?
雖然從演化的外形去硬要解釋帶來的好處是不科學滴~
但有些人提出有趣的觀點~
包括波浪皺褶般的隆脊構造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積~
或是可以使霧氣順著植株的外表形成水滴而流下~
藉以在乾旱的棲地裡獲得珍貴水分~
反正這種東西聽聽就好~
畢竟它只是推測~

千波萬波一名是日本仙人掌愛好者替仙人掌作漢字命名而來~
但園藝栽培的市場上流通的植株多半是人為繁殖~
而很不幸地這些人工繁殖並沒有維持住原生種的血統~
早就混入了(外行人如我)無法考究的其他近緣物種的血統~
這些栽培種裡出現了極豐富的變化~
同時也增加了鑑定的難度~
栽培者們很容易搞不清手上植株的名稱~
以訛傳訛~
冠上了錯誤的名稱~
如果試圖想透過網路圖片來比對自己的植株時~
一個名稱下會找到外觀性狀多變的各種圖片~
或者用不同名稱然後看起來所有照片都一樣~
越看越不懂自己買到什麼~
然後有人會跟你說市場便宜買到的是振武玉啦~

這邊整理一下市場上常見的同屬植物~
以下學名來自日本的仙人掌網站~
(後面有盡量附上園藝界使用的漢字名稱)
S.albatus
S.anfractuosus
S.arrigens 立刺玉
S.boedekerianus
S.bustamantei=>S.heteracanthus
S.confusus =>S.lamellosus
S.coptonogonus 龍剣丸・鈍鋸歯玉
S.crispatus 龍玉、縮稜玉、柳玉
S.dichroacanthus 潮紋玉
S.erectocentrus 千波萬波
S.gladiatus
S.grandicornis 大角玉
S.hastatus 槍玉、槍穂玉=>S.lamellosus 
S.heteracanthus
S.jarmilae
S.kaplanii 
S.kellerianus 劍戀玉
S.lamellosus 龍舌玉、薄板玉、寶珠玉
S.lancifer
S.lexarzae
S.lexarzai 
S.magnificus
S.lloydii 振武玉=>S.multicostatus subsp. zacatecasensis
S.multicostatus 多縮玉、多稜玉、千波萬波
S.obvallatus 有柵玉
S.ochoterenanus 禦盾丸
S.ochoterenianus  
S.pentacanthus 五刺玉
S.phyllacanthus 太刀嵐、白玉
S.rectispinus =>S.vaupelianus
S.sulphureus 硫黃花玉
S.tellii 貞利玉、照玉
S.tetraxiphus
S.tricuspidatus 鶴鳳龍
S.vaupelianus 秋陣営、血槍玉、黒紫龍、白刃丸、白鳳玉
S.violaciflorus 瑞晃龍 =>S.dichroacanthus subsp. violaciflorus
S.wippermannii
S.xiphacanthus 殺陣玉、雪嶺丸・亂將
S.zacatecasensis 縮玉、彗星龍=>S.multicostatus subsp. zacatecasensis
學名被攔腰畫線的是學術資料庫無效或是無資料的名稱~
而有黃色箭頭附上另一個學名則代表前者同物異名~
黃色的學名為目前的有效學名~
冰雪聰明的你大概已經發現多縮玉(多稜玉)跟千波萬波明明是不同的~
(至少對日本的仙人掌愛好者是不同的)
怎麼可以共用一個學名?
所以日本植物拍賣上的千波萬波有時用更長的名稱出售:
S.erectocentrus f. elegans (或S.multicostatus f. elegans)

人工繁殖交配的東西好亂啊~
先不看交種改看原種好了~
原生地的植株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何謂S.multicostatus~
以下圖片都是該種的生態照~
由flickr與www.inaturalist.org上下載而得~
圖片檔案有標示拍照人and著作權都在他們手上~





 Photo © Carlos Velazco





 Photo © Carlos Velazco





 Photo © Juan Cruzado Cortés





 Photo © Mané Salinas Rodríguez





Photo © Silvino Eduardo



所以買來的植株~
只要波浪隆脊很多就是千波萬波了哦?
你想得美!!
前面已經提過人工繁殖的植株極可能有異種互相雜交血統了~
無法確認是原生種的血統~
再說市面上號稱千波萬波的植株~
與野地裡植株外觀之隆脊的數量相差甚遠~
所以冒然給名稱都是無憑無據的做法~
但可怕的是...即使是原生種~
分類學家也認為這群植物極可能有天然雜交的情形出現~
也就是野外的原種植株可能棲地與花期重疊~
有了基因交流的機會~
產生了具有中間型性狀的後代~
二個原生種之間的界線因此混淆~
事實上這群植物的分類並仍沒有最後定論~
而且棘手程度可以說是一場惡夢~
很多過去被認為是不同物種者被合併~
然後一種物種內分出第二個物種~
物種在分類群內來來去去~
所以不是只有單純的園藝愛好者深受困擾~
連翻閱文獻與查看野外採得之標本的專業分類學家~
也只能像遇到案情不單純就皺眉頭的李組長那樣一籌莫展~

由於我真的很想知道什麼是千波萬波~
故特地針對它查詢~
這種植物主要產在墨西哥~
在分類問題解決之前~
很難界定它們的地理分布範圍~
這一類群主要於中部至北部的乾燥氣候區內~
原生地主要植被是草類~
生長在含有大量石塊的土壤內~
有資料指出S.multicostatus大約分布海拔從700至2000公尺左右~
可以忍受至零下4~6度不等的低溫~
植株生長的高度低矮~
偶爾可分岔呈二柱~

基本上這類仙人掌很容易栽培~
是相當適合新手入門的種類~
剛買來時因為都是短柱狀~
看起來比較有圓球的可愛感~
但栽培時間久了還是可能會逐漸加長而有點變形~
如果想延遲這種型態出現的話~
大量陽光能促進它開花~
同時使植株的形態保持低矮的外觀~
(但夏季陽光太猛烈時最好有黑紗網或半透明遮版來減弱光線強度)
水分也應該寧少勿多~
以免快速生長而抽高或意外爛根~
假若發現爛根時~
將植株傷口清理乾淨~
放置在通風散光處靜置~
約2~6周後會出現很短的新生根部組織~
再重新種回介質裡即可~

介質方面混合粗料會優於純泥炭土栽培~
尤其栽培地點會被噴雨的話~
建議盡快將買來盆栽的泥炭土換掉~
以免泥炭土的保濕性質造成爛根情形~
混合介質可使用赤玉土、植金石、麥飯石、珍珠石、火山石等各種粗粒~
根據個人喜好擇其中幾種而運用~
粗粒中混入一點點泥炭土也ok~
(我的習慣是泥炭土不超過10%)
由於原生地的雨水稀少~
土壤淋溶作用的程度較低~
因此土壤保有了大量的礦物元素~
使得介質呈pH值中性至弱鹼性~
所以介質內若能混和一點弱鹼性物質是再好不過~
例如碎貝殼或是草木灰等~
弱鹼性介質可以抑制部分真菌型的微生物~
但這類仙人掌倒也沒那麼脆弱~
即使介質是弱酸性也不會嚴重干擾它生長~

仙人掌在冬季會因為低溫而生長遲緩~
最低溫度大概可以到零下4~6度之間~
冬季時給予的水分需要大幅減量~
有些人甚至直接斷水~
此外記得即使冬季需要微量給水時~
需要避開寒流~
也改成在白天回暖時進行給水工作~
不要入夜後變冷或寒流將來襲前一刻還硬要給水~
以免凍傷植物~

春天剛剛回暖時是換盆換掉舊土的好時機~
有些人會習慣修根~
但我比較沒有這種習慣~
網路上有一派先進認為根部的組織都是需要營養去建立形成~
除掉舊根會耗費植株一部份養分去長新根~
另外植株的生命力會因為年紀而可能逐漸下降~
每年都大修也可能會加速植株老化~
另一派支持修根的人是認為除舊布新and促進更新~
讓有活力的新根取代看起來舊舊的老根~
這個部分就依讀者個人的偏好而運用~
不知道是否有科學統計做過比較試驗?
把每年都修根與從不休根的同種仙人掌做長期追蹤~
或許能釐清這種措施是否有好處~
或者是kimoji比較爽而已?
在此沒有強烈反對或支持修根~
你爽怎麼做就去做唄XD~

如果你的仙人掌栽培介質很疏水而容易乾燥~
那麼需要在有水條件下緩釋營養的化學顆粒肥料可能效果有限~
我會每個月直接施用一次液態肥料~
液態肥料最好是磷鉀比例高而氮素較少~
因為氮素容易使植株的組織過度發展而鬆軟~
另外每隔一段時間便對植株施用殺菌藥劑~
尤其夏季雨季較須確實做好防腐爛或染病的措施~
除了對植株表面噴灑之外~
將殺菌劑溶液灌入介質中也很重要~
可以抑制介質內的細菌或真菌對仙人掌的潛在威脅~
(但需要用什麼藥劑得詢問農藥行)
但若環境無法保持通風乾燥~
不管用什麼殺菌劑都還是效果不彰~
另外~
使用尼古丁型的殺蟲藥劑則能降低根部被吸食性害蟲寄生的機會~
果來特、亞滅培及益達胺都是比較有知名度的系統性藥劑~
ps.益達胺已被證實對益蟲蜜蜂有致命性毒害~
     所以會吸引蜜蜂前來的開花植物我不建議使用此藥劑~
老話一句還是得請教當地的農藥行~
以購得有效的藥劑減輕蟲害~
如果你種得很多~
就先研究一下自己慣用的肥料加藥劑是否有牴觸衝突~
混合使用沒有問題的話就一次搞定吧~









圖一. 花了點時間去數隆脊的數量,只有約40~45個左右,假若有超過80個就可以認定性狀上偏向E.multicostatus,但想一想,才花100元哪可能買到那麼優的個體啊 :P,所以結論是我不知道我買了什麼?













 圖二.幾個比較容易混淆的種類即使有開花結果,非專業分類學者的我們仍無法透過花果特徵去鑑定身分,若想從刺座去鑑定時,可以注意向上生長的刺,通常有一根最長最寬,它的基部寬度與整體長度,與其他朝上但略小的扁刺之基部寬度,另外,粗刺的尖端是否有深色暈染的模樣,以及其他向下的放射形細刺數量,都可以稍微幫你縮小範圍....但還是強調市面上平價植株應該都有雜交血統,只能說自己買到的個體比較偏向某物種的典型性狀,就好像你買的便宜仿包很像LV,但它就不是真正的LV啊啊啊啊~

最後要同場加映坎城影展最新紀錄片鋼管女郎的辛酸...啊不是啦~
是有關辨認這群植物的一些基本分類資料~
----------我是分隔線----------
S.crispatus
:10公分寬,20公分高,短柱狀至近球狀,顏色藍綠色、深草綠色、深橄欖綠色,頂端略為凹陷,單莖,極少分支
:通常25~80稜,非常薄而密集緊湊
刺座:每個隆脊約1~3個刺座,老化而成木質外觀部位的刺座會因脫落而無刺
中心寬扁長刺:3~4根,顏色由白色、黃褐色至近黑色,1~10公分不等,0.1~0.5公分寬,刺的尖端會更深色,外形直挺或略彎捲
周圍放射短刺:通常4~6根,約0.5~1公分長,0.06~0.1公分寬  
:位於生長點中心附近,4公分長,花形漏斗狀,花色主體淡粉紅,中肋紫色,容易被長刺遮擋於其上
花期:晚春至夏季
果實:0.4~0.6公分寬,0.8~1.2公分長,倒卵形
其他:這個物種內有許多形態個體,可能包含不同物種但尚未被釐清

S.lamellosus
:8~10公分寬,20公分高,短柱狀至近球狀,顏色淺綠色或橄欖綠色,頂端略為凹陷,單莖 
:25~35稜,波浪扭動的程度很顯著
刺座:每個隆脊約1~3個刺座,新生刺座有白細短氈毛覆蓋
中心寬扁長刺:3~4根,顏色白色、蒼白色或淺黃色,且末端帶有褐色,1~8公分長(另一說是可達10公分),0.1~0.5公分寬
周圍放射短刺:約4~6根,其他約0.5~1公分長,0.06~0.1公分寬
:管狀至漏斗狀,3.5~4公分長,花瓣為線形或批針線形,顏色主體是白色或粉紅色,中肋帶有深紫色
花期:晚春至夏季
其他:在ITIS網頁上,本種學名被當成S.obvallatus的異名

S.multicostatus
:6~15公分寬,6~12公分高,短柱狀至近球狀,顏色灰綠至深綠,頂端平坦,多半單莖,偶見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分支模樣
:通常50~100稜,最多可達150個,非常薄而密集緊湊
刺座:每個隆脊約2~3個刺座,偶爾4個,新生刺座有白細短氈毛覆蓋
中心寬扁長刺:2~4根,乳白至銅褐色,直指向上的最長者可達5公分,該刺約0.3~0.4公分寬,另二根較短,分別向左右二側向上斜指
周圍放射短刺:通常4~6根,最多9根
:在植株頂端生長,形成皇冠的模樣,約2.5公分寬而呈短管狀,花色主體是白色、粉紅色、紫紅色、紫色,花瓣中肋有更深的紫紅色或紫色
花期:春夏二季

S.multicostatus var. zacatecasensis
:8~15公分寬,7~20公分高,顏色嫩綠色,頂端平坦,單莖
:通常50~100稜,非常薄而密集緊湊
刺座:新生刺座有白細短氈毛覆蓋,有6~9根刺
:顏色白色、暗紅色至黑色,筆直向上者最長,可達4~7公分
:3~4公分寬,花色主體是白色或極淡的粉紅色,中肋有紫紅色或紫色,容易被長刺遮擋於其上
其他:由於生長緩慢,體積多半不大,適合盆栽,約2~3年一次換盆,但隨著歲月增加,植株會根系衰弱並容易染病,最終突然死亡,此外它們喜歡強光,但夏季可略減弱光線強度,容易因為潮濕而腐爛,故澆水需確認介質已夠乾燥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Serpocaulon attenuatum

初次購得此植物~
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個名稱 - Polypodium falax(或被誤植為fallax)
這個名稱並不是真正的學名~
故事是這麼開始滴(鏡頭拉向遠方)~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姑娘住在鄉下然後王子經過了兩人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好冷:P~
大概是1980年代的後期~
一位已經無法確認姓名的美國蕨類學會成員~
在南美洲採集到一種植物的孢子~
他寄給一位居住在南美的蕨類收集者Jimmy punter~
這位收集者把部分孢子分給澳洲的Betty Weaver~
Betty Weaver成功播種出植株~
隨後Betty Weaver給予這株植物名稱為Polypodium falax~
這個名稱便伴隨著市場買賣流通~
被使用了好一陣子~
直到美國加洲一位植物學家鑑定該種是P.attenuatum~
才被驗明正身~
只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呃?)~
2006年Alan Reid Smith提出新的分類屬~
證據是以葉綠體DNA作遺傳物質的親緣分析~
因此證據支持建立新的屬Serpocaulon~
同時把40個物種拉到新屬裡~
(這邊寫得很簡化...詳情請google,該論文可以免費下載:P)
後來另一篇研究把巴西二種蕨類再加入該新屬裡~
所以目前有42個物種成員~
所以本文主角就變成了S. attenuatum~
留下Polypodium在暗地裡獨自哭泣...沒這麼嚴重啦~
不過即使如此~
目前仍有大量網頁資料以舊名為主~
有些則是寫成Polypodium "Falax"或是P.attenuatum "Falax" ~
各位找資料時可以使用舊名去搜尋~
新的屬名SerpocaulonSerpo(蛇)與caulon(莖)~
是指該屬的蕨類有相當長而有如蛇行的根狀莖~

Serpocaulon attenuatum很適合溫暖的地區~
畢竟它原本就來自南美洲的雨林裡~
所以保持介質濕潤但不過分潮濕~
很忌諱乾燥過頭~
所以每次澆水之間的間隔不能太長~
不可讓介質乾透了才再次給水~
否則植株元氣大傷~
容易造成多枚葉片凋落~
要再次恢復茂盛模樣將需要點時日~

介質方面~
因為它是著生植物~
所以不需要也不太適合種植在滿是泥土的花盆中~
(雖然花市裡很多著生蕨類都被用純泥炭土栽培出售...)
建議以樹皮、炭化樹皮混合植金石便可~
這幾種介質的顆粒尺寸大致上依照個人栽培環境與照顧方式作修正~
你的栽培環境很容易需要時常給水的話~
就使用相對較小的顆粒~
如果有自動噴水的溫室或是如我愛天天胡亂澆水~
就改用比較粗大的顆粒~
當然也可使使用水苔~
但這種介質比較適合栽培環境有良好遮雨設施者~
比較容易管理水苔這種一吸水就潮濕好幾天的介質~

光線方面~
放置在有遮陰的散光位置~
它不太需要曬到太陽~
如果栽培位置一定會有陽光直曬的情形~
建議約70%的黑紗網遮光~
(50%個人認為還是太曬了)

多數蕨類喜愛潮濕的空氣~
這種也不例外~
但我個人認為它還算能適應空氣溼度會起伏大變化的環境~
倒不是那種某天刮起熱風然後葉片就通通下垂的嬌弱體質~
所以是很容易栽培滴~
如果你的栽培環境是開放的空間~
容易有大量流動的風經過~
建議把它的盆栽放置在地板上~
地板的空氣會比吊掛在高處或是花架上還潮濕一點~

病蟲害方面~
我這裡大部分蕨類都會有介殼蟲的問題~
容易在夏季染上這些吸食汁液的害蟲~
建議每個月都檢查一下是否有蟲害發生~
如果發現有害蟲身影的話~
可施用尼古丁型的殺蟲劑~
這種類型的農藥對哺乳動物的毒害相對低~
所以大人嬰仔阿公阿罵阿貓阿狗都能安全渡過餘生...囧rz
植物也能透過葉片被噴灑此型藥劑之後~
藥劑被吸收進入植物體內~
如此介殼蟲吸食植物汁液時~
便會因為吸食到藥劑成分而逐漸死亡~












圖一.這是因為拍照需要才拿到陽光下,平常可是放在散光陰涼處的哦,葉片發育時一直分叉,產生了彷彿日本浮世繪的浪花感,這種葉片輪廓絕對會吸引你的目光(但波多野結衣經過你面前時可能目光就跑走就是了)~













圖二.一排一排的羽葉,略微閃耀著光澤感(廢話太陽光這麼強XD), 心動了嗎?限量一千組賣完還會再補貨:P...如果想買的話,大概得用舊名去找囉~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Hemerocallis "Move over"

萱草在尚未非常久遠的日子前~
分類是屬於Liliaceae百合科~
它的英文名稱Day-lily也反映此~
翻閱比較舊的參考資料~
你大概都會看到這樣的基本資料~
不過近年的分類研究使百合科大分家~
萱草被分派於Xanthorrhoeaceae~
該科的中文譯名有多種~
包括黃脂木科、草樹膠科、刺葉樹科、木根旱生草科等等陌生中名~
反正你選個看得順眼的譯名就好~
屬名Hemerocallis源自hēmera(一天)以及kalos(美麗的)二字彙~
描述它的單一花朵無法開放超過一天~
通常清晨便開放~
到了傍晚就逐漸凋萎~
隔日再由另一朵新形成的花綻放~

萱草原生於歐亞大陸~
包括中國、韓國、日本等地~
因此它有耐寒的性質~
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
容易群聚叢生~
此外它也能忍受短暫的乾旱~
園藝維護上無須太費心力~
被認為是集合不少完美的本質於一身~
基本上非常容易栽培~
在美國部份地區已經有出現野生歸化的問題~

我們接觸的萱草多半是園藝交配種~
目前已經有超過6萬個栽培種註冊~
每年持續以上百個新品種的速度增加~
並且有越來越多品種帶有花香~
萱草的花色囊擴相當大的範圍~
但這群植物目前並沒有藍色或是純白的花色~
一般而言~
橙黃色與粉紅色的品種比較能接受大量日曬~
紫色與紅色的品種則相對比較偏好較少日曬~
所以放置於有部分遮陰的位置栽培~

每年萱草多半只能於一個花季裡發育一個花梗~
少部分品種可先後形成二個花梗~
這些品種便被認為可反覆開放~
通常它的花期是在初夏~
亦有部份品種可於早春開花~
這群植物的單花壽命只有一天~
但花梗上有不少花苞可先後一一開放~
因此觀賞壽命可以維持近2~3周不等~
進入正題~
本篇主角"move over"品種的植株相對矮小~
花葉比例上使得花朵顯得相當大~
顏色也相當迷人~
但倒也非罕見的花色~
事實上有好幾個品種都是這種色彩搭配的模式~
在外國的售價從20美金到150美金都有~
可能差異之處在於花朵的尺寸或是顏色濃度等~
(當然新品種自然也比較昂貴)

"move over"的花期在我栽培過的萱草裡~
算是容易來花比較晚的品種~
有時候它在6月份才開始綻放花朵~
其他品種早就在5月份開得差不多結束了~
單一花梗通常花苞數量約5~7個左右~
比起一般的萱草品種動輒超過10個花苞~
"move over"它的花苞數量稍顯不足~
而且容易出現比較小的花朵尚未發育長大便落蕾的情形~
是否是養分回流至大花苞而導致小花苞提早凋落~
或是氣溫因素~
個人並不確定~
因為即使有補施速效液態肥料~
仍會出現這種小花苞提早凋落的情形~
但越晚發育的花梗的確落蕾率越高~
所以一個花梗大概開個4朵花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7月份才抽出了花梗~
在我這裡的開花數量是0....
沒有一朵成功發育到開放階段~
所幸這個品種非常容易長側芽分株~
連續栽植短短幾年便可增殖多株~
屆時便能在一個花盆裡看到多個花梗同時開放花朵~
不過根據外國的園藝專家建議~
大約每3年就需要替萱草作分株的動作~
以免植株過於擁擠~

土壤介質方面~
基本上它有廣泛的適應力~
並沒有特別需要調配什麼性質的土壤~
但有加入粗粒介質幫助排水透氣的話~
花期可稍微提早~
(我的經驗是種一般泥土的植株花期約晚了二周)
而且介質若能調整得有良好排水效果的話~
也能防止極端天氣之下~
連日大雨造成盆土積水的問題~
畢竟過多水分仍然會使它爛根死亡~

病蟲害分面~
它偶爾會發生紅蜘蛛的問題~
不過所幸它的葉片生長方式~
讓你的園藝工作可以更輕鬆進行~
非常容易噴灑藥劑達到殺蟲的目的~
此外台灣夏季多雨~
所以下個大雨~
基本上也能輕易除去害蟲~

這類植物通常春秋二季都生長不錯~
夏季高溫加上花期過後植物消耗養分~
通常會顯得比較矮小一點~
但並不需要刻意放置於涼爽位置~
即使有日曬幾小時也能輕易渡過炎熱夏季~
冬季則會進入半休眠的狀態~
以冬季通常溫暖而不寒冷的高雄為例~
它的生長會明顯趨近緩慢~
葉片的長度也會開始縮減~
從一片葉子有20公分逐漸縮短~
最後新生葉片可能只有短短2~3公分而已~
這個時候我仍把植物放置於有日曬的位置~
維持少量給水~
到了三月約是春天回暖的季節~
那些熬過冬季的成熟葉片會加速凋萎~
只留下生長芽點那小叢又短短的葉片們~ 
看起來好像綠葉反而變少了~
不過不用擔心~
這個季節的新生葉片將開始抽長~
也是開始施肥的好時機~
等到5~6月份便有花朵可賞囉~













圖一.葉片短而植株矮,使得它的花朵顯得大多了~











圖二.花朵顏色是如此不可思議,彷彿日本花菖蒲的靈魂附身似了,而且比花菖蒲更容易栽培~











圖三.把鼻子靠近花心一聞,傳來柔和的清香,不但花色美麗,還有花香可聞,雖然本品種並非毫無缺點,但已經有不少優點是値得嘉許滴~